绵阳师范学院

报刊:《绵阳师范学院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蛙声作管弦 丹心育新花

    摘要:野外考察带学生野外实践陈伟,副研究员,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绵阳师范学院硕士生导师、长江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高原两栖动物生态、行为、生理、进化等方面的研究,在...

  • 余桥、 罗凌两位老师获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 规划课题立项

    摘要:本报讯近日,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评审结果公示,我校教育科学学院余桥老师主持申报的“乡村文化传承:乡村民办教师公共精神的生活史研究”和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

  • 我校再获高等院校自学考试工作年度目标考核表彰

    摘要:本报讯近日,从四川省教育考试院《关于2017年度高等院校自学考试工作目标考核奖和自考发展奖考核结果的通知》中获悉,我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作在全省高等院校的评比中,喜获201...

  • 学校全面启动新一轮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工作

    摘要:本报讯6月15日,学校在高新校区知行楼823会议室召开新一轮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项目启动会。四川省新一轮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拟立项项目联系人参加会议,项目负责人、学校党委书...

放大 缩小 默认

蛙声作管弦 丹心育新花

—— —记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陈伟

   期次:第258期      查看:177   


野外考察


带学生野外实践
      陈伟,副研究员,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绵阳师范学院硕士生导师、长江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高原两栖动物生态、行为、生理、进化等方面的研究,在高海拔两栖动物的适应性进化方面取得 了 系 列 成 果。目 前 已 在J our na lofEvol ut i ona r y Bi ol ogy等国内外主流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近 40余篇(SCI收录论文 24篇),参编专著 3部。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等 10余项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厅、河北省科技厅项目评审专家。
       认准方向 扎根科研
       对外面世界的憧憬,从小就在陈伟心里扎下了根。童年时代的他,总喜欢站在村里最高的山顶上,眺望远处的山峦,遥想山外的世界。正是这样一份对大自然的热爱,他一直保持着揭示自然神秘的兴趣和热情。他长期在野外进行观测实验,硕士研究生期间在森林中待了 1年;博士期间,在海拔 4700米的藏北高原,待了 3 年;来我校工作后,在青藏高原上研究两栖动物,一干就是 8年。
  “研究表明,高原上的两栖动物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种群数量不断下降,作为动物学研究者,我应该为改变这种现状,做些什么。”说起这些,
他面带忧色。到目前为止,他对这个物种的研究已经持续进行了近 10年。随着研究的深入,不断有新的学术问题产生,研究领域会越来越广,以后他仍将长期研究这个物种,10年,20年,甚至更久。
  他研究思维特别活跃。研究高原林蛙的生活史,他会联想到寄生虫、肠道微生物、气候变化、放牧、种间竞争等对其有无影响;看见稻田施洒农药的场景,他会引发“农药对黑斑蛙蝌蚪形态、行为和智力的影响”的思考。曾有一名印度学生在阅读了他的文章后,被他的研究深深吸引,希望能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他的研究,甚至还有国外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期望加入他的研究组做博后。
  “研究工作很累。”正说着他伸出手臂,手臂上有六七个被蚊虫叮咬得鼓鼓囊囊的红色的包,这是前不久野外观测实验给他留下的“礼物”。近 10年的研究,他用脚步丈量青藏高原,他的足迹遍布四川九寨、松潘、若尔盖,甘肃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区,青海玉树等地。尽管高原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但他凭借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对科研的信仰将这些困难一一克服。
  有一张他学生的照片,照片上一个人用单薄的衣衫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一双眼睛,伏在地面上,躲避原上的寒风。这应该是他们工作的常态,尽管条件艰苦,但他依然勇往直前。
      学习探索 永无止境
他的求学之路并不平坦。大学毕业后,迫于生活压力,他选择就业,做了一名中学教师。由于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受到师生一致好评,还因此当选为当地最年轻的市人大代表。
  从教几载之后,因为对知识的渴盼,他毅然辞去了深爱的工作,再次踏上求学之路。命运似乎总爱和他开玩笑,他报考了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在入学考试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但在面试两个月后,被告知落选了。但幸运的是命运为他打开了另一扇窗。得益于大学老师的推荐,他有幸成为了世界著名大熊猫研究专家胡锦矗教授的门生。
  研究生期间,导师一直希望他能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由于生活上的各种原因只能再一次选择了就业。“5. 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他作为亲历者深刻意识到生命的脆弱和短暂。“生命如此短暂,我必须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辜负此生”。于是他再一次辞职,踏上了考博之路,最终成功地考入了武汉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世界这么大,我也想出去看看。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和不同的科研平台上,不仅能开阔自己的视野,而且也能收获更多。”2015年他获得前往悉尼大学深造的机会。这不仅得益于他扎实的英语功底,也得益于他的主动和大胆。在一次两栖爬行动物国际研讨会上,他认识了后来的国外合作导师R i cha r d Shi ne院士,在和他的交流中,他表达了想要出国学习的想法,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后来,经过各方面协调和准备,在我校国际合作交流处陈华老师的帮助下,他获得国家留学基金的资助,到悉尼大学访学。
  目前,他将再次出发前往芬兰赫尔辛基大学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学术交流学习。“去各国优秀研究者的团队学习交流,与国际一流的实验室合作,更好的地提升自己”,这是他一直的愿望。
      传承师德 潜心育人
     老师胡锦矗对他的影响是镌刻在生命中的。今年胡锦矗老师 90大寿,作为 2004届研究生代表,他在向恩师祝寿致辞时,动情地说:“在西华师范大学,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拜到您门下。”回忆胡锦矗老师对他的教导,他感慨颇多:“胡老师人品好,学问高,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我的老师对学生很好,我理应对自己的学生更好。”所以在悉尼留学期间,他依然心系学生,指导学生考研和撰写毕业论文。我校毕业生文琳同学在考研面临挫折找他倾诉时,他一边安慰她,一边帮她联系调剂。每当文琳回想起这段经历,心里总会涌起一股暖流。如今,他还时常关心文琳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
  他怀着一颗赤诚之心,一直以过来人的身份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解决学生成长中的迷惘和困惑。当学生纠结是否考研时,他这样劝说:“当你纠结时,先为考研做准备吧,等你真正清楚的时候,时间可能就来不及了!”。对于学生感觉学习基础差时,他这样鼓励说:“基础不重要,懂得自学很重要,不懂可以学。”在面对学生研究工作进展慢的时候,他总说“不着急,慢慢来,我们不是以完成任务为目的,而是把工作做精致为标准”。在对待大学和研究生培养目标,他有自己的见解,“不管什么层次的学习,我们要有能发现问题,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指导学生的论文时,他反复强调数据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测到什么数据就是什么数据,每一个结果都是有价值的。写作是根据数据构思文章,而不是根据文章来构思数据。”对待学术和做人时,他说“先学做人,再做学问”。当问到科研社会需求时,他认为:“现在或将来社会需要的,才是最好的科研方向。”
  他时常带学生去其他高校学习交流,以拓宽眼界、增长知识。他经常告诫学生:“千万不能当井底之蛙,要学会先看到一片森林再去研究一颗大树”。王英是我校生科院毕业的学生,他指导的学生之一,在他的实验室里做过大量研究工作。
由于有前期很好的科研训练和突出的科研成果,在暨南大学研究生面试时她击败了许多来自名校的竞争者,复试现场老师直接表态录取她。同行对陈伟也十分信任,都希望他能推荐优秀的学生去他们那里攻读研究生,学生也从未让他失望,如文琳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就多次在他面前称赞学生的优秀。
  看着学生一个个地成长起来,是他内心最大的幸福。学生即将毕业,他期待学生成才,他这样祝福道:“不管今天你们是否以绵师为骄傲,但明天绵师一定会以你们为荣光。”
      多彩经历 充盈生命
      由于工作性质,陈伟需要常跑野外,自然就会遇到的很多有趣或惊险的事情,为他的生活渲染上了不同的色彩。
  在前往内蒙古阿尔山市采集蛙类样本的火车上,偶然的机会他与邻座的一位魁梧的小伙子交谈,十分投缘,一路上他们聊得很开心。当聊到蛙时,那个人说:“刚好我们那儿好像就有这种蛙。”一听有蛙,他十分兴奋:“那好哇!那我就去你们那里看看。”就这样他跟着那个刚认识的壮汉穿越赤峰城,坐了两个小时的客车,骑行 60公里,最终在一个非常偏僻的小山村,采集到了蛙类的样本。直到离开时,他才知道这位热情大汉的姓氏。
  在海拔 4700 米的西藏安多县城一个牧区的藏族村子是他的一个研究点,整个村子几乎人人都认识他。每次过去调
查,村民们就像对待亲戚朋友一样,热情邀请他喝酥油茶、喝牛奶、吃风干牛肉。第一次喝刚挤下来的鲜牛奶,让他拉了几天的肚子。“当时我以为自己被骗了。”他调侃道。但后来喝多了就适应了。回忆起那段岁月,他十分感慨:“我每天在藏区研究,当地藏族村民们像亲人一样友好,热情好客。真的让人感觉藏汉民族一家亲。”
  这样的经历在陈伟的野外研究中不胜枚举。有一次他为了采集研究数据,走在雨后的山脊上,一不留神一脚滑倒,从陡峭的山壁上掉了下去。面对危险,他显得格外的冷静,在下坠的过程中,他努力把双腿撑开,希望崖壁上的树木或许能救他一命,他说“如果下面崖壁上有树的话,自己就可能卡在树上不至于摔下去”。沉着勇敢的他得到命运之神的眷顾,他真的稳稳地骑在树上,然后凭借惊人的毅力沿着石壁爬上了山脊,很幸运地获救了。事后同伴评价他:“太冷静了。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恐怕站都站不稳,你还能自己爬上去!”这件事情深深地烙在他的心上,让他愈加坚定“未来是不可以预测的,当人活着的时候,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想法。
  科研路上,虽苦亦甜,各色经历填补生命空白。回望峥嵘岁月,他无怨无悔。着眼当下路途,他不止于行。人生路途,他不断汲取,不断充盈,终将撰写属于自己的华丽篇章。
  (大学生通讯社 鲁文俊黄小芳)
放大 缩小 默认

绵阳师范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8109次访问,全刊已有2022428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