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师范学院

报刊:《绵阳师范学院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民汉自主交流, 建多元化校园

    摘要:相同的服饰,相同的语言,差不多的生活习惯。在校园里,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身边的她、他都是汉人,若没有锅庄晚会、羌族年会等校园活动,你可能至今都不知道她或者他居然是少数民族。当...

  • 感恩母校 励志成长

    摘要:我是外国语2015级的一名在校学生,我来自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一个偏远乡村,我的民族身份为苗族。2015年,经历高考检验后的我有幸进入绵阳师范学院学习。怀着农村人共...

  • “格桑花” 的聚集地

    摘要:还记得每周五和周六从大学生文化广场传来的天籁之音吗?还记得跨年晚会和《我要上春晚》等校上的大型活动吗?还记得“民族特色与大众潮流”的交流晚会吗?在这些活动中,可几乎都有民族...

  • 开在大学里的“格桑花”

    摘要:“56个民族56朵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一首耳熟能详的歌,勾起了你对少数民族同胞的回忆吗?大至国家,小到绵师,我们时刻感受着他们的文化风俗。我校由藏、羌、彝、壮、苗等...

  • 我校举行2016藏历火猴年文化锅庄晚会

    摘要:2016年4月8日晚,由共青团绵阳师范学院委员会主办、民族风情协会及全校藏族同学承办的2016藏历火猴年文化锅庄晚会在我校高新校区大学生文化活动广场顺利举行。本次活动得到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近日, 本报记者采访了多名在校的少数民族同学, 当记者询问他们刚来到学校后是否很快适应本地生活时, 同学们纷纷讲述了自己的情况, 归纳起来, 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 语言的不适应。由于从小讲习惯了自己民族的语言,所以来学校后在与汉族同学交流时存在一定问题。第二种, 生活方式的不适应。不管是服饰还是饮食, 都得慢慢跟随学校的 “大流” 。第三种, 非常适应。这类的少数民族同学基本被汉化, 他们不管在语言、 饮食还是服饰等方面与汉族同学基本相同。
据统计, 以上三种看法的人数比例相差不大。在采访少数民族同学的过程中, 同学们还表示来到学校后, 不管是授课老师还是身边的汉族同学, 都对他们非常的照顾, 这让他们感到非常温暖, 下面, 让我们一起听听这位来自外国语的苗族同学的心声。

感恩母校 励志成长

   期次:第240期      查看:43   




  我是外国语 2015级的一名在校学生,我来自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一个偏远乡村,我的民族身份为苗族。
  2015年,经历高考检验后的我有幸进入绵阳师范学院学习。怀着农村人共有的淳朴与对大千世界的向往,我来到了绵阳—— —四川第二大城市,中国唯一科技城。这让我感到很激动也很迷茫。对于一个外省偏远地区的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在我以往的生活环境里,只有乡村破烂的公路(而至今这条公路都未真正完工)和一眼望去的上个世纪修建的木屋,就连我所在的市也是国家级贫困县市,据说当地政府的财政开支都是向外借。而那时的我,是根本无法想象和体会到城市的绚丽,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宽阔的马路以及城市同学的不同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这让我感到羡慕而又彷徨。
  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梦想着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也正是这朴实的志向激励了我整个初高中时代并让我最终有机会升入大学。没有选则省内的大学,是因为我单纯的想借着这个机会走远一点,让自己这个被大山困住了整个童年和少年时代的学生有机会体验不
同的生活,学到以往无法学到的东西。曾经,我是村里众多留守儿童中的一位,我还记得那时每年最开心的事莫过于过年时能够和父母团聚,而最伤心的也是有时他们不能回家一起跨年。我也曾和他们去过他们打工的地方生活过两年,一家人挤在仅容得下一张饭桌的出租屋里,我其实也并不知道它和家乡的木屋哪一个更好。不得不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也正是家里的条件让我学会了独立,学会了自己一
个人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本领。如今,进入了大学,我带着儿时的梦来到了这座陌生的城市,我相信我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本领。这次“结对子,一对一”活动让我感受到了学校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关爱,也让我有信心能够在这儿成为一名优秀的毕业生。最终,我会带着大学给予我的回到家乡,为她的建设和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大学生通讯社 刘帅)
放大 缩小 默认

绵阳师范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5571次访问,全刊已有2007933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