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师范学院

报刊:《绵阳师范学院报》

版面新闻

  • 嘿!老爸老妈, 好久不见, 甚是想念!

    摘要:嘿!老爸老妈, 好久不见, 甚是想念!   春节期间,“你妈在家都嫌弃你啥”的话题在微博热搜榜上高居不下,网友也都纷纷表示自己放假在家同母上、父上大人的关系实在说不上融洽。“年年都是如此,不在家是想念,在家是相看两生厌。”有网友这样吐槽。那么当短暂的假期结束,我们背上行囊远离父母时,我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近日,我们在校园内做了一项关于大学生与父母关系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当父母与孩子分离,有将近 50% 的父母和孩子选择将主动联系对方的频率维持在一周一次。其中“关心”是父母主动联系孩子的大部分原因,余下则是出于“有事商量”“看心情”等小部分原因。   而对孩子来讲,主动联系父母的原因五花八门,有的出于“思念”,有的是“有事相商”,还有的是因为“囊中羞涩急需父母的支援”。而无论孩子打去的电话、发起视频是出于什么原因,绝大多数父母的心情都是高兴,甚至是非常高兴。有时候,孩子的一个电话、一句开场白式的简单问候,都是他们疲累工作间隙的慰藉或是在家百无聊赖时的寄托。   这时候,再想想假期时的种种摩擦,那些埋怨、冲撞甚至伤人的话语是不是就不会那么轻易地说出口了?欣慰的是,据调查数据显示,孩子们假期与父母发生摩擦的频率并不高,摩擦产生的原因几乎都因假期的生活习惯不同引起的。长假在家,紧绷了一学期的神经终于可以放松下来,熬夜、手机不离手成了我们的生活常态,久而久之自然引起父母的不满。父母和我们的生活方式不同,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冲突。但冲突过后,过半的人都有些懊悔,因而选择与父母好好沟通。   随着年龄的渐长,我们渐渐明白,父母是我们面对种种苦难的宝贵屏障,但世间绝没有万无一失的安全感,相聚会越来越短。“远香近臭”的说法只是笑谈,尽管近距离相处时会有争吵,但分离后总也免不了想念。中国人的含蓄让父母子女之间难以把思念诉诸言语,但面对问卷调查时,几乎每个人想要说的都是一个“爱”字。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而子女爱父母,也切不要停留在笔端。   争吵和代沟通常都无法避免,但希望下次相聚时,我们可以坦荡得有如与知心好友重逢般拍拍父亲的肩膀、挽着母亲的手臂,说一句:“好久不见,甚是想念。”

  • 图片新闻

    摘要:图片新闻

  • 想 念 唠 叨

    摘要:想 念 唠 叨 我猜这又是一个阴霾的清晨,六点。室友此起彼伏的呼吸声像极了催眠序曲,恍惚间灵魂又要昏昏睡去深陷梦中……身体倦怠,梦境与现实重叠,似乎是寒假里一个懒起的苦梦,梦里母亲在门外叩门,催促的声音念念不断,念叨中将毛巾塞给我推我去一个从来没去过的地方……七点,三月初还未褪去凛冽的早晨,冷风迎面吹向我的那刻,我禁不住拢了拢衣裳。“这么冷的天,你要多穿点衣服晓得不?穿少了又要感冒,不要以为春天到了……”睡意来袭,偷偷闭上眼,母亲的音容清晰的浮现。每每寒假出门,母亲总要唠叨几句,“多穿些衣服,外面冷”“小心感冒”,而急着出门的我总是会不耐烦地回应她:“知道了”。   八点二十,明亮的教室里,坐在后排的我撑着手臂昏昏欲睡时,身旁的室友小声又略带笑意的话语传入我的耳中:“叫你昨晚早点睡了,又打瞌睡。”“哎呀,你又不是我妈,啰嗦!”“看你那黑眼圈!”我眯起眼和室友躲着老师嬉笑起来。当前排同学在我眼里只剩下一条细线时,我昏昏沉沉的脑海里就只剩下了“要是早点睡就好了。”   “又起不来,昨天几点睡的?”“是不是晚上又耍手机,真不知道手机有那么好耍吗?”“让我早点喊你起床,结果又睡不醒……”当我拖着疲惫的身子从床上缓慢挣扎起来吃午饭时,饭桌上是母亲日复一日,重复不断,唠叨不完的话语。“睡不着,我能怎么办……”“你早点上床睡觉怎么可能睡不着?”我貌似想要再说几句,一个激灵,睁开眼入眼的是老师笑眯眯的眼睛。于是埋下头跟室友低声说道:“我今晚肯定听我妈的,早点睡。”   时至今日,冷风从脖颈钻过,冰冷的雨点滑进领口,我才知晓我是多么想念来自母亲时刻关心的“天气预报”;课堂上睁不开的眼,化不去的睡意,我才知晓我是多么想要在母亲的催促中沉沉睡去;贪吃时甜到腻的糖,痛得发肿的牙,我才知晓母亲的唠叨原是对我满满的关怀。 俗话说:爱有多少,唠叨就有多少,唠叨的背后总是藏着满满的爱意和深深的牵挂。没有无缘无故的突然关心,也没有说不尽的话,不是父母闲得发慌而是他们太爱孩子,所以忍不住把心里对你的疼爱都在嘴上唠叨出来。无时无刻关心着你,惦记着你。母亲总是爱唠叨,细细想来那些唠叨都是关爱和生活中平平淡淡真真实实的。亲情都是在细细碎碎的生活中沉淀的,它可以通过语言和行动来体现。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不经意的帮忙,都可以让生活丰满,让幸福变甜。在家的时候,或许是我多次地听着、看着父母亲说话的样子和唠叨时的神态,所以当我离家求学,独自一人时才会本能地想起父母的唠叨。母亲的唠叨声似乎已成为不用刻意想念,不用记得的存在。   晚上八点,接了朋友的一通电话,内容大概是他决定提前回学校,摆脱来自他妈妈的每天咒语似的唠叨。后来,我告诉他,我开学这几天,有点想念我妈的唠叨。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母亲的唠叨不过是将在这段不见面的日子里无法向我们诉说的话语攒齐了,迫不及待地捧了出来。而我们不如怜取眼前人,倾听耳边话,不至于离别悲伤时或不经意间过分想念。

  • 今天, 我没有挨骂了

    摘要:今天, 我没有挨骂了 【编者按】父母爱你,因此时常唠叨你、嫌弃你。作为当局者的我们可能常常会感到疑惑,甚至反感父母的嫌弃和唠叨。偶尔回过头想想,你会发现,这其中都饱含着父母对你的殷殷期盼和浓浓的爱。 “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直到长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易……”每当这首歌的旋律回荡在脑海中,浮现的不免是一幅情深意浓的感人场面。没错,每当在学校里听起这首歌,心中也是一番愁肠,感叹父母的不易,惋惜于因距离阻隔而无法实现的朝夕相处。就像是一直做着一个感恩的梦,但在我回家后的几天里,梦破了。   就像微博、QQ 空间里很多人转发的表情包一样,“晚睡被骂,起晚被骂,宅在家被骂,出去玩被骂,玩电脑被骂,不做家务被骂,房间太乱被骂,玩手机也被骂,就没有一天不被骂。”在经历了父母因长久不见自己,日思夜想,所以被亲昵对待了数天后,很多人就开始了每日被父母嫌弃的日常。我也不例外。短短几天,体会到了从家庭一级保护动物“熊猫”到家庭可驱逐动物“野猫”的身份跨越。   记得刚到家的几天,每天睡觉睡到自然醒,睡醒后悠闲地走出房间就可以看到妈妈温柔的笑脸,感受到妈妈热情的问候,“起床了啊。”还可以吃一顿尚有温度的早餐,回到房间,发现被子已经被妈妈叠好了。这种“皇帝”般的待遇维持了不到一周时间,“战争”便悄悄拉开了帷幕。   事情的导火线是我的一堆换洗下来忘记洗的衣物,还是那些堆在水池里没有洗的碗筷,亦或是那日复一日的晚睡晚起。具体的我已经记不太清。只记得短短几天里,父母变了脸色,话语里不再温柔。“你的衣服自己不洗,等到我洗是不是!”“爸爸妈妈一天那么辛苦,你有没有一点为父母考虑的,碗不洗,卫生也不打扫。你也是这么大的人了,可不可以懂事一点?”“一回来就好吃懒做的,一天待在家里啥子都不干就晓得耍手机!”这些唠叨、怒吼在当时的我看来就如同一把剪刀,把我内心膨胀了几天的气球扎破了。   “战争”一触即发。父母用高分贝的声音表达他们对我的不满,而我,就像是不服输却又不占理的小孩,用更高分贝的声音回应他们的唠叨,宣泄自己的不满。在假期里的一段时间,我无数次想逃离家,想回学校。我觉得我在学校至少是自由的。每天我的过分表现和父母日渐不耐烦的责骂,让我把回家前对父母的想念与心疼冲刷得所剩无几。基本上每隔一两天就是一场“恶战”。他们唠叨责骂,我歇斯底里,我似乎忘记了为人子女应有的感恩与理解。后来,我懂了,我不过是恃宠而骄,我在他们面前为所欲为,暴露出自己的最恶面,我敢在他们的责骂中顶嘴,是因为我下意识地知道,父母是最坚实的后盾,是不会被冲走的城墙。   “你就一直这样不改正吧,早晚有一天你进入社会要吃大亏!”这是父母最常跟我说的话,特别是在我犯错不改、嘴硬顶嘴时。当时的我十分不屑,当时的这些话语、这些唠叨在我看来,就像是过期的阿司匹林,没有药效,不能镇痛。   可是后来,当我回到学校,当脏衣服堆满盆,没有干净衣物可以换洗时,那种慌张与无措,让我想起了父母的责骂;当吃完的外卖盒堆积在寝室没有及时清理引起室友的不满,而自己只是后知后觉时,我想起了父母的警告;当晚睡晚起已经成为我固定的生物钟,而开学后的早起让我痛苦不堪难以适应时,我想起了父母的唠叨。那些假期中挨过数次的骂,那些假期中无数次在心中反驳不屑的理,那些争吵的画面一次次浮现在我面前。   我终于明白,父母的责骂只是因为自己做得太过分,父母的语重心长只是恨铁不成钢的叹息。我知道如今的我做得不够好,在学校的我不再听到父母的责骂,但我会带着这些批评的语言,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进。这些唠叨,就像是刀刃,它们不再刺向我,我会掌控好它,让我握住这把刀刃,一路披荆斩棘、所向披靡。

绵阳师范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1627次访问,全刊已有2018230次访问